生鲜的痛点 冷链的起点

文章来源:油水分离器时间:2023-09-25 21:34:04 点击:1

  目前,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未来,社会资源需要更加多的向老年人倾斜,他们会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半径减小,需要更加多的依赖于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而类似于社区小店的功能恰巧能够承载他们各种维度上的生活需求。

  “去团长化”的声音也在渐渐崛起,这种模式是将团长的引流作用转嫁到小程序等平台,通过频繁的信息发布,传达优惠活动、砍价等方式将用户导入平台,将团长的作用进行收窄或者替代。但毋庸置疑,用户与团长之间的粘性,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与人社交的属性决定的,简单直接的取代它,需要拥有货源,拥有供应链,这就远非一个社区小店凭借一己之力能完成的。

  刘曦泽 说,2021年的发展的新趋势,对推进后疫情时代生鲜冷链产业的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生鲜冷链产业目前冷链供应链体系建设还未十分健全,但随着国内花了钱的人进口食品需求量一直增长,促进了冷链运输的发展,冷链慢慢的变成为热门话题,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消费理念也随之提升,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刘曦泽看来,目前中国冷链行业面临的主体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一是技术和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冷链硬件设施缺乏且分布不均;二是设备的功能也较为滞后和老旧,大部分的储存设备功能不全,无法精准控制温度;三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冷链产品在运送过程中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主体均无保障,因此,冷链物流的全程化得不到认可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比于欧美日发达国家来说,整体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地区之间的冷链发展也相对不平衡,冷链物流的市场和设施也是相当分散。

  发展初期,我们很多冷链物流公司普遍重视冷链的单一功能,仅重视发展冷链物流环节的仓储、运输等某一个单一环节,没有把冷链物流放在统一的供应链中来统筹规划。

  这就造成了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这种零散的冷链物流模式,让冷链仓储和运输效率低下,而且造成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发展初期门槛过低,过度发展,导致基础设施技术普遍落后,没形成统一标准。

  加上原有设施陈旧,并且发展和分布不平衡,重视肉类冷库,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型冷库建设。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冷库工程设计标准低,工艺流程不尽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设备质量均存在很多问题、自动化程度低,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需要。

  而且一部分冷库使用期接近15年,进入了大修理期限,随着城市服务功能和政策的要求,一部分冷库面临动迁和改造升级。这也近两年新建冷库增多的一个原因;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投资和引导,长期资金市场也在助推市场体系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整体起步较晚,我国东西、南部市场经济活跃性差距甚大。

  目前冷链物流公司普遍规模不大,且分布零散,覆盖全国性的企业寥寥无几,能够对接国际市场的企业更是风毛菱角。故此,初步建成的全国冷链物流体还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

  在这一点上,日本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历史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的冷链物流产业涉及多个部门,体系庞杂,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质量和安全,事无巨细的制定了涵盖各方各面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规范了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还有《建筑法》、《消防法》、《仓库业法》、《高压安全法》等等储藏方面的条例。

  日本冷链物流行业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迎来的黄金时代,冷库容量激增,用了30年的时间建构了一套从产地到终端的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已确定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日本冷链行业法律的健全,也离不开经济快速地增长和生活小习惯的改变。

  目前,中国也正处于消费开始升级的阶段。但中国冷链物流的标准都只是推荐性标准,只有指导性没有强制性,导致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忽视标准和行业规则,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冷链行业是重资产投资产业,基础设施的初始成本很高,前期盈利能力比较低。在70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着手对冷链物流中心进行直接投资,冷库由产地直接向消费地延伸,这才让日本的冷链得到了快速完善。而在我国,政府大多时候是在支持、宣传、鼓励的角色,冷链基础设施仍要由企业和民间资本完成,这也给我国冷链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滞后性。

  冷链物流的所有环节中,冷库是最核心的设施,其投资在冷链建设的占比中也是最高的,我国目前冷库资源依然不充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段差距。冷库方面还呈现出资源分布不均衡、制冷技术落后、仓储设备陈旧等现象。亚冷集团就是致力于成为全世界最领先的冷链产业运营商。

  这家专注于冷库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是亚洲领先冷链产业运营商,2020年亚冷的冷库版图已经扩展到北京、上海、广州、长沙、郑州、武汉、杭州、南京、哈尔滨、成都等全国14各城市21座冷链产业园。公司计划3年内将在国内主要城市建设30个大中型生鲜冷链仓库,全国冷库总量达到100万平方米,实现全国冷库服务区域布局。

  目前亚冷控股已经建立中央机房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直观、快速、全面地了解各个冷库状态,确保货物的温度品质。后续也将继续提升该平台的功能,达到节约能耗的效果。亚冷在未来也会集中精力在高标准现代化冷库建造方面发力,为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基础。

  冷链物流之所以能攀上风口,也代表了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激增,在未来,冷链物流行业将会向着垂直化与细分化发展,从仓储到运输再到第三方物流以及别的环节都在促使行业不断趋于成熟。刘曦泽认为,未来冷链新的增长点会集中在三个方面:

  二是,定制服务,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冷链物流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为冷链运输或冷库进行专业定制,是助理冷链业降本增效,为更多冷链用户所带来更高运营价值;

  三是,生鲜电商的发展,疫情强制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而为生鲜电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量新用户开始使用生鲜电商,线下用户向线上转移,生鲜电子商务行业需求已远超于了供应,生鲜电商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也将成为电商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除此之外,科技是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一方面,能够最终靠人工智能提高冷链物流的高效运作,发展移动联合冷链的仓库、智能仓库、智能分拣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每个物流环节的信息数字化并实现线上连接,推动冷链物流过程的透明化;

  另一方面,对不同的产品都要有不同的产品和储藏时间控制技术,采用高性能反射性材料,保持隔热层的气密性、吸附性,降低对辐射热的吸收,形成低温隔热层。通过智能科技赋能冷链每一环节,才能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比如,在技术方面,无论深冻还是浅冻,目前国内的技术都能轻松实现,但冷链物流经营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成本的一部分来源于末端配送的包装材料上。目前生鲜食品主流的包装材料主要有泡沫箱、EPP、EPS、PU等,但是回流系统和机制是缺失的。很多电子商务平台都用污染性较强、价格偏低的泡沫箱来保护生鲜产品。在智慧物流和数字化日益成熟的当下,科学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了各方各面,对温度的实时追踪和监控已不再成为阻碍,末端材料上的创新也是保证冷链最后一公里不断链的关键。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针对整个冷链物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补贴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可以说涉及冷链产业的方方面面。但相对来说,在冷库设施建设准入、冷链设施设备投资补助、智慧冷链研发技术、产地农产品冷链加工(含仓储)等环节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与政策上的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