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

文章来源:综合除臭一体机时间:2023-12-27 06:33:57 点击:1

  经过6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但每一次发射,不能离开长征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目前长征火箭已确定进入第4代。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2022年4月7日7时47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环球网”报道,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89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4次发射。

  这里透露几个信息,中国至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14次(其它资料反映,发射成功率达到95%以上),八院抓总研制第156次发射。估计不是原地集邮者,可能还不知道八院什么意思。

  “八院”全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这是内部编号,对外名称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上海航天局”,三个名称实际是一个单位,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邮编:201109,是中国航天的骨干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唯一具备防空导弹、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深空探测等五大领域抓总研制能力的综合性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创建于1961年8月。它的前身也就是原来的“上海机电二局”。现有员工2万余名,其中科学技术人员占三分之一。其实它下属许多单位始建还要早,如在上海松江的800所,就始建于1958年9月。

  目前“八院”有11个研究所和产业基地分散在全市各处,除成立于1969年的“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内部编号为509所外,其它编号从800-814,为什么我们听到只有几个,因每个研究所现在都公开专业对外名称,如806所,全称“上海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1777号)。也有人问11个研究所,编号有16个,有的研究所对外是厂,如814所,现在称“上海新光电讯厂”。同时有的厂编号的“149厂”,现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等。目前除11个研究所,还有10家工厂和10家公司。

  当然有的产业基地不在上海,如806所产业基地在浙江湖州,导弹、运载火箭等不是从上海运出去,故大多数上海很希知这些都是上海制造的产品。

  “环球网”这段报道,其实还告诉我们在酒泉、西昌、文昌等地发射有156次是上海负责制造。当然上海对航天事业贡献不仅仅长征运载火箭制造,还有卫星、

  与空间站制造等,具体我们不从事此项工作,也不甚了解,只有发行邮票时,才去寻找这些“上海元素”。当然现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制造还有西安、天津多个点,但上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地。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但最早制造地和发射地在上海。

  1960年2月19日16时47分,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老港成功发射,高度8000米。但上海人口密集,不利于保密及安全,国家相关方面与上海市委商定,在国内另外的地方选址兴建中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

  广德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四面环山,竹林茂盛,对需要特别保密的火箭试验工作来说,最为合适不过,且这里地广人稀,当生物火箭的回收舱从天而降的时候,不大会伤及百姓。另外,广德离上海不远,便于从上海运去火箭。就此进入相关选址人员的视线。

  誓节渡位于广德二十公里古代著名要津(渡口),又名誓节渡,后来因渡口繁荣建誓节镇。它位于“长三角”中心,距沪、宁、杭、苏、锡、常各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以内。这也是公路前往黄山的必经地,但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在这里停留,当年我搭乘运货车辆,在誓节渡住宿过。

  这几年使它闻名是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创造了我国探空火箭发射史上无数个“中国第一”,誓节镇也被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发祥地。

  1960年春天,广德县誓节渡山区竹涛阵阵,山花遍野。这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略要地迎来了一支部队,他们选择在一个叫茆林的村庄附近安营扎寨。自此,这片四面环山、遍地灌木荆棘的地方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尽管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这里却不时有卡车进进出出,每天均可见一群群忙碌的身影。

  虽然建设场面热闹非凡,但因为“神秘客”保密工作做得十分严密,当地村民并不知道这群远道而来的“神秘客”为何来这里,他们究竟要干什么。不久,人们看到一个十多层楼高的铁塔逐渐冒出丛林,铁塔周边建起的是一排排房子。直到当年9月的一天,村民们在一阵轰鸣中看到一只“火鸟”呼啸升空,才意识到“神秘客”的举动不平凡。

  这就是我国发射的第一枚T-7探空火箭。火箭编号以“T”字开头,寓意不言自明。后来人们才逐渐知道,那个52米高的铁塔是火箭发射架,发射架周边的房子有发射控制室、发动机测试室、助推器装药室、推进剂加注房、箭头总装总调间、遥测接收站、雷达阵地工程、气象观测室和生活区宿舍等。而这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从开建到竣工,前后不到6个月时间。

  在这里,我国先后进行了30多次很多类型和用途的探空火箭发射试验,还曾经把载着小狗“姗姗”和“小豹”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送上太空。

  载人航天事业总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以便为人类上天积累丰富的科学依据。苏联在发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宇宙二号”时,就曾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小狗送上了天。此后不久,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便在太空上留下了人类最早的探索印记。

  美国也曾经运载过狗、猴子之类的动物上过天。同样中国太空探索也从“动物天使”开始,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一群小白鼠在安徽省广德县的上空“迈出”的。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装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为我国的空间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奠定了搭建人类探索太空“桥梁”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着手小狗上天试飞实验。最后上天的两只小狗,是从30多只小狗中遴选出来的,除了身体健康、反应灵敏、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外,还需严控体重,必须在6KG左右,不胖不瘦。最终选出的两只小狗一公一母,公的叫“小豹”,母的叫“珊珊”。

  非常有意思的是,像后来飞天的航天员一样,这两只小狗在上天之前同样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且这些训练一点不比人的训练轻松。

  工作人员首先要将小狗捆绑在木板上,然后用手不断地翻转,以保证小家伙适应火箭发射后一边前进一边旋转的状况。

  而后,还要将它们捆在震动器上接受强烈震动的考验、放在冰箱里接受严峻的低温考验、放在刺耳的大喇叭下接受噪音的骚扰。

  在严格的训练下,“小豹”和“珊珊”表现得十分顽强,最后被国内航天专家一致认为“适合上天试飞”。

  第一个担任上天试飞任务的是小公狗“小豹”。它所乘坐的是最简单的生物火箭“T-7AS2”,载重量小,发射高度距离地面七八十公里左右。这枚生物火箭的箭头部分由箭头、生物舱和回收舱组成,里面装有记录“小豹”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四大生理指标的磁记录器;装有记录“小豹”在飞行中各种姿态的自动摄影系统;生物保障系统中有自动供氧和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安放小狗的托盘前部还设有条件反射装置,为使小狗“方便”,狗尾部还安有屎、尿等收容器。

  1966年7月15日清晨,在安徽广德的火箭发射基地上,运载着“小豹”的生物火箭在震彻山谷的轰鸣声中直冲云际,“飞”出地面大约80公里。

  地面上的各种跟踪设备不断接收到火箭上传回的各种信息,数据表明,火箭飞行正常。

  这时候,两架早已接到命令的空军直升飞机在回收区上空盘旋搜索,随时准备迎候“小豹”的凯旋。一个多小时后,降落伞吊着生物舱,徐徐下降,落在一个山坡上。

  科技人员当即跑上前去,用竹竿将生物舱抬了下来。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生物舱的舱盖时,“小豹”正安然无恙地趴在托盘上,目光炯炯有神地前来“迎接”它的每一个人,尾巴还在欢快地摇来摇去,仿佛在自豪地讲述着自己神奇的太空经历。

  在“小豹”胜利归来之后不久,1966年7月28日,小狗“珊珊”再次被装进“T-7AS2”生物火箭,送上高空,同样平安而归。

  事实上,在两只小狗顺利归来之后,中国也曾经训练过与人的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猴子,准备送其上天,积累更丰富的太空探索资料。后来,“猴子天使”训练好了,“”也爆发了,许多科研人员被要求尽快回到北京参加运动,这一珍贵的试验就此中断了。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火箭发射基地逐渐转移到酒泉、西昌等地方。随着科研人员和驻山部队陆续撤走,这个风光一时的火箭发射基地被废弃,如今只剩下一座火箭发射架和几栋小房子,1200多亩的地方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了“项目林”。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人因天灾人祸中断多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如愿以偿,“神舟”“嫦娥”“天宫”“北斗”……未来,还有非常多、更先进的航天梦等着我们去实现。

  2011年,这个名为“上海航天局603试验站”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旧址竖立了“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纪念碑。先后被命名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2020年4月24日发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这天,上海一位邮友曾赴誓节渡去寄首日封,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