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体育频道高清在线直播

五星体育频道高清在线直播

院士苦口婆心:市面上卖给老百姓的量子产品都是假的!

文章来源:五星体育频道高清在线直播时间:2024-01-17 23:16:20 点击:1

  还有人说,量子技术能像科幻或者神话里描述的一样,将物体,甚至是人,从一个地方瞬间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有两个例子A和B,A自旋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只有两种可能,它自旋到底是向上、向下?不一定,不确定。

  所以,它就有50%的概率向上,50%的概率向下。量子世界就是不确定的,造一个A和B共同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特殊,不管A和B的自旋在哪儿,它们两个自旋总是相反,这是它们共同的性质。

  A已经向下了,B肯定向上对不对?如果A不测量,那么B有一半概率向上,有一半概率向下。

  先测量A和B发生明显的变化,好像应该有啥东西过去才会变,那现在同时测量A和B,同时测量没有先后、没有因果,不需要任何信息传过去。

  同时不传什么,发现的结果一样,A只要向下,B一定向上,A要向上,B一定向下,它们总是相反,纠缠就是这一个性质。

  所以,“纠缠幽灵”它的本质就是量子关联,量子关联所发生的瞬时变化,根本就没有信息的传递,没有信息的传递就谈不到超光速的信息。

  量子关联是量子力学非常基本的性质,所以现在提供很有用的工具,叫EPR效应,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效应。

  什么是EPR的效应?比如,一个母亲在北京,她女儿在深圳结婚、生孩子,孩子生出来的瞬间,在北京的母亲就自动变成外婆,这就是EPR的效应。

  尽管她女儿没有告诉她,她妈妈也不知道她女儿生孩子,但是,这件事情一定是同时发生的。不管两个人分得多开,一定关联,她生孩子瞬间一定马上变化,身份变化了,跟这个纠缠一样。

  纠缠是两个粒子总是相反的,在哪儿测量它一定变化,所以科学对纠缠的理解就没有任何信息的传递,没有一点超光速的,也不可能拿这种纠缠开发到我们世界里做超光速通信,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个例子:量子技术能将人瞬时送到另一个星球,有人说我们到纽约去,以后不用买飞机票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多方便,但这绝对做不到。他们有什么根据说这句话呢?根据一个实验叫量子隐形传态。

  什么叫隐形传态?一个电子携带一个量子信息,要把量子信息传到远方,同时信息的载体不传过去,这是很难的。经典世界里,我说话的信息传到你那儿,它的载体就是声波,电台放到你家里,图像就是信息,它的载体是无线电波,所以信息传递都要载体。

  隐形传态提出,不把载体送走就把信息传过去,一般都做不到。但有个物理科学家说做得到,把经典跟量子一块儿来用就可以做,所以确实能够把一个电子的信息传到远方去,放到另外一个电子身上和另一个原子身上都可以,但这个里面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纠缠、一个是经典通信。

  有经典通信就不会超光速,所以隐形传态,你把一个态传到那儿去,绝对不可能超光速,这个实验没有理解清楚,所以他认为,人好像就可以过去了。这个绝对不可能是技术上不完整,而是原理上根本做不到,所以这两个误区在外面影响非常大,把量子力学、量子信息搞得更神奇、不可理解。

  郭光灿院士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记者见到他时,郭老刚从成都开会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淀;消瘦的面颊、宽厚的眼镜,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激情。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春天的到来,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时候一心就想把时间找补回来。”郭光灿回忆,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抱着一个暖水壶,每天看书到半夜是常态。

  “当时因为经费缺乏,做起科研来往往是捉襟见肘,在那样的情况下,发现光做实验行不通,就改做理论,于是选择了光学领域中的冷门——量子光学。”从那时起,郭光灿开始了自己倔强的“少数派”科研生涯。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从学术爱好出发,因为大学学的是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奥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论用到光学中去,一定会有新现象。”郭光灿推测。

  1981年,39岁的他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公派出国学习。在国外两年,郭光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国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涉足,而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

  目睹了这种差距,郭光灿并没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热情投入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中。他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要把这门新的学科组建起来。

  1984年,他用校方资助的2000元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与会的2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虽然大多未曾开展过量子光学研究,这次会议却成为中国量子光学发展的起点。

  回国后,随着研究重新步入正轨,郭光灿对量子领域的认识也慢慢变得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上世纪90年代初,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郭光灿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极富生命力的崭新发展趋势,是中国可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

  然而,搞好科研,仅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足。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质疑:量子信息理论能否具有说服力?量子光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吗?郭光灿这样回答:“要以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以抢占先机。”

  “从事量子光学是基于兴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单单是兴趣。”郭光灿坦言,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研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论断,他又一次选择了“冷门”。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5年后,郭光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所带领的学生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并先后培养出多名科学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伟、彭堃墀、孙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灿看来,这批院士就好比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一颗颗种子,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年被视为偏科冷门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热门。回忆起这段经历,郭光灿充满自豪,“我们搞科研就为了国家强盛。”

  “郭老没什么爱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办公的地方和实验室。”郭光灿的助理段开敏说,郭老现在一年仍有不少时间在外出差做学术交流,“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说起时间都是几月几号。”

  明年,是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召开35周年。“准备把当年参加会议的老先生再次邀请过来,告诉他们,当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种子,开花了。”郭光灿认为,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从事了一辈子量子领域的科研工作,已过古稀之年的郭光灿依旧坚守如初,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论身处哪里,都应当为自己国家此阶段的历史任务作出贡献。这是时代的担当,也是民族的传承。